BAT的金融科技市场争夺战事
合利宝POS办理官网了解到:
“虚拟银行不宜采取掠夺式策略。应在获得市场份额和以资产和股权赚取合理回报之间达到适当的平衡。”香港金融管局在今年5月份对蚂蚁金服、平安、腾讯、小米四巨头发出虚拟银行牌照后如是表态。
对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掠夺式占领金融市场的本领,香港金管局还是深抱忌嫌的,也看得通透、管得直接。在虚拟银行牌照下发后,才有了一番敬告。
当月,一位回应者曾在虚拟银行牌照发布时建议引入合规“宽限期”,让虚拟银行在期限内迅速建立客户基础。这一提案被香港金管局否决,他们回应称,掠夺式做法会危害银行体系的稳定,并损害公众对采用这些做法的银行的信心。
这本身是一种极富情商与技巧的监管手段,它具有约束力,而不显得监管之手太过霸权。
虽是柔性策略,在成熟而严苛的金融监管市场中,却颇有威慑力。与宽松监管市场的严政策收效相反。
过去几年,在中国金融科技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里,不乏这样的例子:初创公司不惜在开业最初数年承受巨额亏损以积极扩展市场占有率,但却没有任何在中期获得盈利的可信计划。
他们也没有在扩展市场占有率的期望以及争取合理的资产与股东回报之间取得合理平衡。
这样的例子,从P2P、消费金融、互联网众筹中去找,一抓一大把。扩展过速都让他们肩负了无法承担的系统性风险。
当下的互联网金融乱象足以说明。
01烧钱之战
2013年大概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争夺故事的开始,少部分P2P通过烧钱起家,在一、二年内通过烧钱确立了头部平台地位。
要说烧钱,P2P还弱了点。巨头如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才是“神仙打架”。
从2014年的腾讯微信红包开始,拉开了延续至今5年之久的红包大战。
2014年以前,在第三方支付业界,支付宝打着灯笼都找不到敌手。但微信支付在2014年对支付宝发起红包策略的“珍珠港偷袭”,使得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在此后两年内飙升到可威胁到支付宝地位的地步。
2014年Q3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3%和10%,到2016年Q3时,这一比例改变为52%和38%,财付通已足可匹敌支付宝。到2018年底,支付宝和财付通合计占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92.65%。
促成微信支付逆袭的法器,一是2014年春节的“网络红包”产品,二是2015年阿里投资的“快的”和腾讯投资的“滴滴”之间的打车大战,这场战役双方烧掉了近20亿元,背后主使者的野心则直指移动支付用户和市场份额。
舍命式的补贴或烧钱,给他们安上一个“掠夺式占据金融市场”的帽子,只有港人老道的金融监管火眼才看的如此通透。
这种打法在之前的十几年和此后数年的互联网世界里都屡见不鲜。从打车大战到共享单车大战。巨头携持的摩拜和ofo之争,实际是巨头打架的棍棒、攻城掠池的排头兵。
到了2019年,春节红包大战加入了更多玩家,有明确数据可查的百度、支付宝、今日头条红包大战即烧掉了超过20亿元。俨然成为一个高门槛、小玩家只可远望而不可玩亵的游戏。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十几年里的激烈厮杀,支付宝与财付通最终合计占市场份额的92%以上,加上强监管已将存在多年的“灰色地带”一一围剿清除,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竞争力逐渐丧失。
这几乎已成行业陋习:在巨头的携持下,初创企业们擅长于融资、烧钱、再融资、再烧钱,但多数公司缺发有效构建行业壁垒的方法。
02巨头挟持
如果说烧钱的陋习是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术,投资并购的争夺性则更为明显。
过去十年,阿里巴巴、腾讯是中国风投的缩影,这两家公司在过去十年里支出了数千亿资金投资布局,投资/并购版图遍布世界各地。
2006年后,在“前高盛人”刘炽平加盟后的腾讯开始了投资热。媒体统计的腾讯孵化了122家独角兽,在金融领域,先后收获了众安保险、富图证券、易鑫等金融公司上市。
阿里巴巴方面,到2018年三季度,他们战略投资的资产价值则超过800亿美元。
仅2018年,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两大阵营都各对对金融行业投出了10笔资金。总金额均在数十亿级别。
在BAT阴影下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巨头通过投资并购圈地,创企通过融资站队划清领地。鲜明的例子是,在共享单车市场,阿里巴巴携持ofo以战美团、腾讯投资的摩拜;创企携巨头以排挤友商的打法在市场中也屡试不爽。
然后,不再有巨头携持的ofo也最终沦陷在被美团收购的摩拜面前。还有那些曾经涌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单车,除了少数几家,都死于行业混战。
在金融科技领域,BAT投资版图也非常强大。通观而言,新兴领域和市场最易于争夺,投资/并购往往发生在这里。
从共享单车到消费信贷、区块链,这些新兴领域,都有BAT自营+投资布局快速占领市场的身影。
新金融洛书曾在《输不起的腾讯金融科技》里总结过,腾讯金融科技的打法,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金融业务的平台化,一种是投资金融业务。
蚂蚁金服亦如是。对于BAT来说,在监管趋严时,业务创新的试错成本还不如收购来得痛快,这种现象特别适用于类金融行业。
投资/并购也是攻城掠池一种,它们将促成BAT对金融科技市场的占领。
之后,当金融科技市场权威成型,竞争市场中的优势者往往动辄封杀,如阿里巴巴对美团、腾讯对今日头条,无非在某一领域有绝对优势。
03万宗归流
用“烧钱、投资/并购、霸凌”总结金融市场争夺三相,再合适不过。
由于中国宽松的金融创新监管环境,这些掠夺式的类金融业务扩张,大公司几乎挡住了红利的窗口大口吮吸。
红利期过后,后来者会举步维艰。BAT会成为创企“瓶颈”般的存在。
黄益平在《蚂蚁金服》一书序言里曾说:互联网金融行业刚刚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一些专家明言马云的金融成就无法复制,因为其实质仅仅是监管套利。
过去6年来的中国,监管给予了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相当的容忍,在过去几年里给中国金融科技带来了相当的成就,并出现了不堪的乱象。
在美国,小公司手中掌握的创新的尖端技术,成为他们与BigTech对战中坚壁清野的筹码。
在中国,小公司往往首先掀起新兴商业模式的序幕,但很快被大公司复刻,仅少数公司可走出被巨头模仿后的围剿。
与互联网并购热潮相比,更需警惕的是BigTech的权威主义。
烧钱、投资并购下过度竞争的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更加垄断和寡头的市场,并恶化创新生态。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十几年里的激烈厮杀,支付宝与财付通最终合计占市场份额的95%以上,加上强监管已将存在多年的“灰色地带”如备付金等一一围剿清除,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竞争力逐渐丧失。
这种威权地位,既会产生行业“霸凌”现象,也会带来对普通用户的权威主义。没人能确保寡头金融之下会有个公平金融服务环境。
良性的金融科技业态是什么样的?黄奇帆曾说过,金融市场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如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资源优化配置,降低金融风险和运行成本,并返还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这些都可以通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应用实现。
这样一场“万宗归流”,正是我们需要的。
合利宝POS办理的POS是一款多场景消费系统,机构管理平台展业通。合利宝支持刷卡、扫一扫,微信、支付宝、云闪付、NFC等多种方式。展业通合利宝稳定可靠合利宝费率稳定不涨费率,不+3,不跳码,无隐藏费用,办合利宝POS,认准展业通!